营养咨询

注意!溺爱孩子是一种软暴力

许多父母都知道溺爱孩子有害,也知道“慈母多败儿”,但在实际操作中,还是分不清什么是溺爱,不知道自己是否正在溺爱孩子。

溺爱分两种

在相关文章中,溺爱分两种——包办型溺爱和放纵型溺爱。包办型溺爱中,父母将孩子当成了“自我的延伸”,孩子成了父母的复制品;而在放纵型溺爱中,父母自愿做孩子的“自我的延伸”,他们是孩子的手和脚,心甘情愿地去接受孩子的指挥。放纵型溺爱发展到最后,还会培养出“父母的敌人”。

“放纵型溺爱会导致孩子心中根本没有其他人。”心理咨询师袁荣玲说,“如果父母不早点意识到这一点,他们最终也会发现,他们的孩子也是他们的地狱。”并且,放纵型溺爱中长大的孩子,经常伪装得很强大,但实际上他们难逃放纵型溺爱带来的三个常见的恶果。

依赖,他们先是依赖父母,最终是依赖配偶或自己的孩子。他是配偶和孩子的地狱,因为他只知道提要求,让亲人关注自己,但他们却对亲人的感受视而不见。自卑,他们会发现,一旦离开亲人自己什么都不是,所以会出现严重的自卑心理。但他们自大惯了,不能接受这种自卑,所以会把自卑转嫁到别人身上,并变本加厉地伤害别人。任性,父母的溺爱让他们养成了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主义,这导致他们严重缺乏同情心。“我要,我立即要”,成了他们的习惯。

两岁是关键期

幼小的孩子都是自恋的,他们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,孩子需要在自我探索中打破这一天然的自恋。这个探索过程主要从2岁开始,他们需要认识社会,寻找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,而孩子没走入社会时,父母和亲人就代表了社会。

做父母的一味溺爱孩子,放纵孩子的一切欲望、要求,就是告诉孩子他的一切欲望都是合理的,社会都该满足的,他的自恋是对的。长此以往,孩子的天然自恋就没有遭遇真正挫折,心中有了这个自我中心的定式,再难走出来。

有些孩子则是幸运的,他们离开父母后,在幼儿园或是小学经受挫折、坎坷,得到宝贵的人生经验,知道了自己的位置,懂得了自己要去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来适应自己。有些则没有这么幸运,一帆风顺地走下去,自我无限膨胀,但当走到真正的社会中时,以自我为中心遭到毫不手软的打击,社会环境无情地摧毁了他已经固化的自恋的心理定式。这时,他再以一己之力与社会抗衡,面临的就只是灭顶之灾。

心理专家指出,别人不会溺爱你的孩子,做父母的必须先意识到这一点。孩子在探寻过程中,挫折是必须的体验,也是必然的体验。“在0—2岁时,怎么满足孩子的需要都不会犯大的错误,但从两岁开始,做父母的必须一方面尊重孩子的探索,一方面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,让他意识到,世界并非是围绕着他而转,其他人是和他一样重要的人。他要自爱,但同时要爱人。”

溺爱不能算真爱

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·派克认为,对孩子的溺爱和对宠物的爱有一致性,可以说是一种父性或母性的本能。它不需要努力,不需要经过意志抉择,并且对心灵的成长毫无帮助,所以不能算是真爱。虽然溺爱也能帮助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,但要养育健康而心智成熟的子女,还需要更多的东西。

派克描述说,这些“更多的东西”就是:爱不光是给予,它是合理的给和合理的不给;是合理的赞美和合理的批评;它是合理的争执、对立、鼓励、敦促、安慰。所谓合理,是一种判断,不能只凭直觉,必须经过思考和有时不怎么愉快的取舍决定。

这样做的人经常会处于一种两难的困境当中,一方面要尊重所爱的人在生活和人格上的独立,一方面又要适时提供爱的引导。这种真爱复杂而艰巨,需要认真思考,需要不断创新。相反,溺爱不管看起来是多么富有牺牲精神,也是懒惰的、缺乏思考、陈旧、僵化的,而且是一成不变的。最懒惰的就是放纵型的溺爱,因为这样做的父母居然放弃了思考,而让没有控制能力的孩子去发号施令。

Copyright @ 2011 BOOM  HEALTHY ALL Reservied.

青岛爱尼可食品有限公司 电话:0532-80982275  传真:0532-86943068 有机乐园服务热线:400—6869—619(工作时间:周一到周五上午8:00—11:45    下午13:00—17:00)